咨询热线

195 0322 3199

追求品质,追求**

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

高端访谈之曲阳石雕国家非遗传人甄彦苍

 二维码 3649

西洋雕塑作品   老者再创新,融哲学入雕刻  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,传统的曲阳手工雕刻技艺不断受到冲击,“目前曲阳的雕刻企业有99%仍然处于模仿的阶段,缺乏自主创新。”甄彦苍坦言。这也是年过七旬的工艺美术大师最为忧虑的事,“只有迈开创新的步子,石雕产业才能发展,曲阳石雕也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。”   如何创新?是甄彦苍和曲阳石雕的从业者们再次面临的问题。在甄彦苍看来,提升雕刻者的艺术素养迫在眉睫。“石雕的创作需要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,而目前的从业者大多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,因此多少会受到制约。但这绝不是创新路上的**阻力。对于从业者来说,提升艺术素养才是最为关键的。毕竟艺术是无形的,不是靠教育和高学历高文凭学来的。”   近年来,在对西方人物雕刻研究多年的基础上,甄彦苍开始研究哲学以及传统佛像雕塑,并将毕生的思考写成《静思录》一书,收入他的散论、杂文、寓言、诗歌以及关于雕塑艺术的辞章。这位年过七旬的老者,依然停不下创作的脚步,放不下手中的钎锤……年近四十拜师学艺   谈及从事石雕创作的历程,甄彦苍微微一笑:“算是偶然吧,偶然当中也有必然。”   1962年,原本是县委一名公职人员的甄彦苍被下放到农村。那里的生活是枯燥的,重复性的工作除了让甄彦苍的身体每天处于疲乏状态外,也让他的心里渐渐不安起来:哪里才是人生的方向?   长期生活在遍地石料的雕刻之乡,甄彦苍耳濡目染,渐渐对石雕产生了兴趣。1973年,36岁的甄彦苍“突然想雕一个小石人”,被这个想法激起了极大的兴趣,甄彦苍再也干不下去手里的活儿,便请了假,骑车奔向六十里外的羊平镇,用五角钱买了块暖壶大小的白石头往家搬。回忆起那段被理想和冲动包围的岁月,甄彦苍有些兴奋。   不久,甄彦苍的**件作品--背书包的女青年面世了。背着背包、挎着书包,穿着红上衣、蓝裤子,这件作品将文革期间年轻人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。   当时的曲阳石雕,正处于雕刻大师刘东元的时代。为了学到更专业的技艺,年近四十的甄彦苍决定去拜师。不想,刚一开口就遭到了拒绝。   最终,刘东元还是被这位年近四十的学生打动了。有了师傅的甄彦苍学起来更有劲儿了。为了抽出更多时间学习,他放弃生产队忙碌的工作,当了被称为“穷死不挖煤”的矿工,工作辛苦危险,但有一个好处--每天固定工作八小时。这正是他需要的。那时的甄彦苍一心想着学习,他不会预料到,自己的石雕生涯从此开始,并一发不可收拾,而后还发先至,为古老的曲阳石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。    “洋”石雕给传统产业带来新生机   1978年,甄彦苍考入县办雕刻厂,成为一名石雕工人。到了1985年,他已经可以拿到每月270元的工资。而当时的全国平均工资水平每月还不足50元。就在这年冬天,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:辞去厂长职务,带全家人回山区老家,创办自己的雕刻厂——新颖雕刻厂。   谈及当时的决定,甄彦苍坦言:不想一辈子当个石雕匠人,而要想发展,必须创新。想要创新又何其艰难。甄彦苍想到了平时与外贸打交道时见到的外国人:何不尝试雕刻外国人?   而真正实施起来却不那么容易,虽见过一些外国人,但与东方人的样貌、体态特征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别。于是,看外国电影、到大城市人流密集的地方偷拍外国人,成了甄彦苍的“新工作”。   经过反复观察和修改,**件西方人物雕像诞生了!这件雕刻品被省内的外贸单位收走,并在广交会上卖出比传统雕刻高10倍的价钱,还带来了一批订单。以此为起点的曲阳西洋石雕蓬勃发展。经过20多年的努力,甄彦苍累计教授雕刻技工6000多人,建立大小雕刻企业2000多家,带动数万人从事雕刻行业并实现脱贫致富。徒弟遍布全国各地,产品更是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,形成石雕行业的一大流派。

36岁拜师学石雕,曾被拒之门外   开创石雕西洋流派,繁荣传统产业   年过七旬坚持创新,寄语曲阳石雕发展   曲阳石雕国家非遗传人甄彦苍:提高艺术素养才是创新之道   本报记者秦云幸/文 通讯员郭英焜/图   75岁的甄彦苍悠闲地坐在位于曲阳雕刻艺术宫的书斋里,与友人品茗聊天,头发花白,语气平和。他身后的曲阳县城乃至全国各地,弟子们创办的千余家雕刻企业蓬勃发展。两千年来,层出不穷的雕刻大师传承着这项不衰的雕刻技艺。而步入新时代的曲阳石雕,面对传承、发展和创新的挑战,也激发了当代石雕艺人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。作为***非遗项目曲阳石雕的代表性传承人,甄彦苍无疑是其中的代表。36岁时开始学习雕刻,开创曲阳石雕西洋流派,带动曲阳数千家企业数万人从事雕刻行业,使曲阳石雕历经两千年的传承再次走向繁荣……如今年过七旬的甄彦苍,依然不辍钎锤,并将哲学的思考融入石雕创作,开创着石雕创作的新领地。   根植“雕刻之乡”的石雕缘   在人类尚没有“文化遗产”的概念时,民间丰富多彩的文化中,唱主角的是世代相传的手艺人。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,并靠他们代代相传。有的一传数百年,有的衍续上千年。   曲阳石雕即是如此。据《曲阳县志》记载:“黄山自古出白石,可为碑志诸物,故环山诸村多石工”。由此可见,得天独厚的大理石资源是大自然予曲阳的馈赠,而两千多年传承不衰的雕刻技艺和历代层出不穷的雕刻大师,才真正孕育了这里根深叶茂的雕刻文化。   在曲阳石雕发展史上,有三位艺术家彪炳史册。一为元代杨琼的“一狮一鼎”,作为贡品得到元世祖高度赞赏;二为清末刘普治的“仙鹤”、“干枝梅”,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,自此“天下咸称曲阳石雕”;三就是现代的刘东元,使古老的石雕艺术焕发新活力,其弟子卢进桥、甄彦苍、安荣杰分别创造性地继承了传统技法。其中,甄彦苍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,充分借鉴西洋雕刻技法,开创了曲阳石雕的西洋流派,为曲阳石雕发展拓展了新天地,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,并被授予***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阳石雕的代表性传承人。